正在召開的廣州“兩會”上,三舊改造再度成為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熱議的話題,不少代表、委員炮轟廣州“三舊”改造進程緩慢,認為廣東的大政策非常好,但廣州的配套政策研究得不深、不透,導致實際操作推進太難。而廣州各區則紛紛拋出新一年推進三舊改造的大計劃∩以預見,在新型城鎮化的大潮中,在加快發展的大時代中,在未來一段時間里,廣州三舊改造的提速將是一股不可阻擋的歷史洪流。
  歷經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化的狂飆突進,城市的格局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舊城改造正在逐漸成為了各大城市尋求突破的希望之地。邁向國家中心城市新座標的廣州將在未來的中國有著更為廣闊的舞臺,舊城改造成為城市再出發的必然。在今年的廣東省“兩會”上,省委書記胡春華對廣州城市建設轉型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廣州要充分用好“三舊”改造政策,研究出台配套措施,抓好舊城改造,加快城市更新,不斷提升城市建設水平,真正把廣州建設成為環境優美、宜居宜業的省會城市和國家中心城市。
  撩開廣州三舊改造的大幕,需要勇氣、魄力和智慧。目前,廣州納入“三舊”改造項目的土地面積約554平方公里,約占建成區面積的1/3,其中城中村有310多平方公里,舊廠有190多平方公里,舊城有56平方公里。但是,截至目前完成改造的僅有近30平方公里,約占全市“三舊”總改造項目面積554平方公里的5%。三舊改造的進度緩慢讓不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市民著急,提速勢在必行,但是我們不能頭腦發熱,要避免三舊改造一哄而上又一哄而散的狀況出現。
  欲速則不達,無數前車之鑒早已證明瞭這一顛撲不破的真理。通往世界級城市的道路上沒有速成術,三舊改造要在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坐標繫上急行軍,發力於城市品質的提升和人居環境的改善。三舊改造是關係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局性問題,就像一次心臟搭橋手術,它牽扯的神經極其多且複雜,必須非常謹慎小心。從中山四路騎樓街被腰斬,到恩寧路粵劇名伶故居、金陵台的相繼倒下,那些讓人們記起鄉愁的印記消失在舊城改造的瓦礫廢墟里。事實早已告誡人們,脫離科學的城市規劃,缺乏歷史文化的考連匆忙上馬改造項默改造出來的可能是千城一面的鋼筋叢林,甚至可能由於容積率的拔高、公建配套的缺失等疏忽,進而導致新的城市問題產生。著眼未來,一窩蜂上馬三舊改造甚至可能更會透支本已捉襟見肘的土地資源,使得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項目無地可用,無從落地。
  要避免三舊改造陷入一哄而上的困境,必須要搭建起科學合理的三舊改造制度框架,以制度的力量加快三舊改造的步伐。
  首先,掃清三舊改造的制度障礙,讓市長與市場各就其位,這就需要審視三舊改造從立項、審批到最終實施的各個環節,是否如萬里長征般艱辛漫長,是否存在絆腳石、攔路虎,進而對症下藥。
  其次,要避免企業和改造主體的盲目行動,杜絕急於求成帶來的粗製濫造,就應該在配套政策和發展方向上給予明確的指引,鼓勵重點項目的突破和創新,將好鋼用在刀刃上,效果遠比一哄而上強得多。
  第三,面對三舊改造過程中社會利益、經濟利益裹挾糾結,更需要建立多方利益協調機制。只有通過城市管理者、投資主體、專家學者和居民群眾之間充分的協調與信息交流,才有可能避免因追求短期利益或政績效果而出現的盲目投資,使三舊改造項目真正地符合城市長遠發展利益及市民的實際需要。
  有句話說得好,有時候,我們走得太快了,以至於忘記了出發的目的。加快城市更新是大勢所趨,提升城市建設水平的目標不容改變,但是不要忘記,城市的更新改造之新,不僅是城市之新、建築之新,更新在人是根本,城市發展真正要以人為本,圍繞城市的一切,都以人的福利和權利為最大化。
  機遇與挑戰同在。我們期待著,廣州的舊城改造能夠為中國式的城市更新創造出可供借鑒的樣板,為全國“三舊”改造創造新鮮經驗。
  (作者為南方日報記者)
  鄭佳欣  (原標題:三舊改造要讓市長和市場各就其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m84vmtfh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